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之二)
发表日期:2019-04-03 16:34:50 作者来源:王老师 浏览:173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先后获得“北京市首都平安示范校园”“健康促进优类校”“西城区文明单位”“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类学校”“西城区‘小班化教育’课题组首批骨干试验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寄宿工作先进单位”“西城区心理教育特色校”“西城区校本培训示范校”“西城区篮球和游泳体育传统项目校”等近百项荣誉或称号。
奋斗·发展·幸福
奋斗小学造福一方社会,赢得了金杯银杯,更赢得了口碑——
一所小学承担一项市级课题,用三年时间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顺利通过了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鉴定,受到专家组和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来之不易。三年来,他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历了选题、申报、研究、管理、鉴定、应用等全部过程,接受了较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训练,锻炼了队伍,获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研究难度更大、级别更高的课题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成果展示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说明奋斗小学完全有能力承担区级、市级课题;二是说明奋斗小学完全能够成功地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三是说明西城区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思路、机制、措施正确、有特色、行之有效。
我就这项成果谈三点体会。
“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做具体工作就要抓主要矛盾,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奋斗小学的课题正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选择,准确地抓住了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注意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三校合并后,奋斗小学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西城区政府建设现代化奋斗小学与教师队伍素质满足不了现代化学校要求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是人的素质,是教职工的素质。而提高教职工素质的关键,首先是提高校长的素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学校,就能造就出什么样的人。
解决人的问题,要考虑人的利益,要符合人的利益,要反映人的利益,要代表人的利益。人的利益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发展,就是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精神充实。于是见培炎校长提出,解决教职工素质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是讲环境条件的。环境条件的发展,就是指学校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学校发展是手段。于是见培炎校长又提出了坚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学校的发展要由高素质的教职工来实现,据此见培炎校长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职工队伍。这就是“两本一高”的由来。这个命题符合奋斗小学自身发展的实际,是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促进奋斗小学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学校的发展,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既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创造者,理所当然应当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因此,学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好,让学校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人,惠及教师和学生。
发展方法是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两本一高”课题属于应用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对象。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的问题”,是“以人的问题”为对象,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对象”。
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方法。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要通过实践、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克服,最终促进事业的前进。这种推动发展的改革、实践、创新的思路、方式和措施,就是发展方法。发展方法强调研究要针对问题、回答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我们正在做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斗小学的课题正是采用发展方法解决了“两本一高”、促进学校向现代化迈进的问题。三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证明,发展方法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可行的。这是科研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创新,这种飞跃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成果。实践证明,用发展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用发展方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实现奋斗小学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两本一高”课题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发展方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是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的上位概念,是科学发展观内涵在方法上的具体体现。调查法、实验法等都是为发展服务的,服务的目的是提出和验证依据。尤其是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用实验法、调查法都不能全部地解决问题,而只能研究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局部的问题。
“两本一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概括:以科研为切入点,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培养高素质教职工的新实践,实践的发展向教职工提出机遇与挑战,促进教职工求发展内在动力的形成,从而教职工角色、素质发生质的变化。我认为这个逻辑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创办了《奋斗》(季刊),她为展示学校的风貌、教师的风采,发表和传播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份季刊在解决“两本一高”的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丰硕成果对学校发展的启示
三年来,该课题取得了理论、实践、制度和方法四大类成果。理论成果的代表是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诚和教育”理念;实践成果的代表是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和“学校科研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创办《奋斗》(季刊);制度成果的代表是“人本教育管理”;方法成果的代表是“发展方法”。四大类成果集中落实在建设了一支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促进了学校迈向现代化。
四类成果中最重要的是理论上的认识。理论认识是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学校的工作,包括科研工作,靠的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解决发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比如:什么是高素质的人?见培炎校长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最美丽、最智慧、最受尊重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是独立的,独立的人应该是有思想、会思考、享有民主权利的自由的人。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提高最有贡献的人,应当是最受尊重最受爱戴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取得什么,而应看他贡献什么。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懂得自立,他瞧不起终身的依赖。坐享其成者,难成大业。高素质的人不是靠说教就可以形成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他们去实际行动,它需要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培育历程。高素质的人经历的是‘学习着、思考着、创造着、快乐着’的成长过程,经历的是实践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他还指出:“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高素质的人。知识分子的成长不在于对知识的拥有,而是表现为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行为。”
什么是教育?他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育,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因此,教育应把发展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知识放在首位。学校教育不是靠人为的权威、改造等办法进行工作,不是培养顺从的人。而靠的是滋养、培育的方法,培养的是和谐的人。”
他认为,“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要使人的生命价值不贬值,必须有适合人成长发展的物质环境。而高雅的有品位的物质环境是使人不感到贬值的重要的物质基础。适合人发展的环境,要讲民主。民主就是对少数人的尊重,对多数人的服从。讲民主不是要把学校搞成个人利益的发泄场,个人观点的宣泄地。要建设民主政治,坚持依法办事,要使教职工懂得任何规章制度仅仅是一种社会的或组织的契约,是由大家商量决定的,也是由大家商量而改变的;讲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学校中的一切大事,都要向教职工公开。同时还要尊重教职工的选择权。”
“人的发展,关健是什么?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语言,更不是理想的空谈,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实现的。这里的关键就是解决人的发展动力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我要发展’的成长欲望,调动人在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在发展中的动力作用。环境影响着每个人,而人同时也改造着环境。”这些深刻的理论认识都反映出该成果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都充满着辩证法。正是这些正确的理论认识有效地把握着科研方向,指导着课题研究的实践。
在改革实践和理论认识的过程中,该课题从提出问题到形成理念,从提出“两本一高”到形成“学校以人为本,人以学校为根”的认识,逐步地验证了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验证了人本管理改革的可行性,验证了四大类成果的重要价值。这些成果,集中起来回答了如何落实“两本一高”的观念,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学和怎样办学的问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树立诚和教育理念,立足于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以教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确立改革、实践、创新的思路,用发展的方法,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诚信和谐的奋斗小学。
(注:作者刘保明,系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副巡视员、研究员,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本文是刘保明先生在2005年12月9日参观奋斗小学科研成果展示会上的发言,有删减)
- 上一篇: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之一)
- 下一篇:阅读调查:近八成儿童3岁前开始早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