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加盟机构_幼儿托育中心_儿童感觉统合教育品牌排名-美赞童

400-1133-523

人大附中及刘彭芝:创新为主旋律

发表日期:2019-04-03 16:24:46 作者来源:周老师 浏览:110

  教育部总督学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先生评价人大附中为“推动教育创新的表率”,他说“刘彭芝校长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人大附中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成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进步,而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伟大进军中的重大突破,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刘彭芝校长带领人大附中人走的是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之路,他们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打通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之间的关节;打通严格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打通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从而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和刘彭芝校长身上所共同具有的特质,成为学校的精神,引领着人大附中走向百年名校,千年名校。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人文而轻科技,教育内容以道德修养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而不是专门的人才。西方教育,尤其是进入近代后,重科技,求功利,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迥然有异。人大附中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近代教育的优秀成分,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学内容,加大美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让文学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立足现实,又有远大理想;既讲求功利,又能超越功利,达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生境界。

  那么,推进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刘彭芝校长用六个字概括了自己的观点,即“有本事,靠得住”。“有本事”容易理解,什么是“靠得住”呢?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够将自己的本事用于服务祖国、造福人类。

  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是教学内容的四个关键词,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中间的两个环节,西方教育重视一头一尾两个环节。人大附中的教育不仅发挥中国传统教育重知识、重智慧的优势,而且还借鉴西方近代教育重信息、重能力的长处,在打通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之间的关节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受信息,然后将信息整合为知识,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能力。人大附中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规划人生。

  重视考试,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尽管有弊端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但重视考试走到极端,束缚了人的个性,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基础教育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中学校长都似乎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在考试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或是牺牲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挥的能力,或是失去眼前的升入理想学校的机会,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人大附中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则试图从这条“逃不掉”的选择中探索新的选择,将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打通严格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学校重新审视考试内容的设置,创设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不怕考试,让学生备考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所具备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大附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证明:严格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是能够打通的。

  国家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评估标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但这只是基本的要求,学校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如果说执行国家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是“规定动作”的话,那么,充分利用自由发挥空间,则成了人大附中的“自选动作”。人大附中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办学的重点放在做好“自选动作”上,在“自选动作”中出新出彩,实现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人大附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选修课、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四个领域;开设了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芬兰、阿拉伯等10种第二外语课,以及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戏剧等18种学科英语课程。还有不少课程如数码影像与三维制作、十字绣、跆拳道等与高考没有直接关联,但人大附中是真开,学生是真上。

  作为校长,在实施教育管理时,既要靠制度管理队伍,靠事业激励激励队伍,还要靠感情凝聚队伍,让教职工对学校有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进而上升为热爱之情。一个人只有对事业有热爱之情,才能把事业做到最好;一所学校,只有让教职工对它有热爱之情,才能办成最好的学校。刘彭芝校长打通了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让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仅科学化,还要人性化,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以人为本。

  刘彭芝校长的创新和实践揭示了这样的规律: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着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追求卓越,追求教育理想,坚持教育创新,注定要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争议,遭遇种种的阻力甚至磨难,走的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但刘彭芝义无反顾。她深知,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生产的阵痛,可能会遭受到打击和猜忌,也会遇到不解和嘲讽,甚至可能蒙受冤屈和误解;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重负,付出更多的心血甚至代价。但为了她心中的那一件大事,为了她心中的那个梦想,她依然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一直想探索人大附中的真实面目,一直想了解这个学校的成长奥秘。于是,到北京工作后的一个周五的下午,朱永新教授在事先没有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独自“闯入”了这个让他神往已久的校园,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的署名文章,讲述了人大附中校园与建筑的“二流”,脚下的道路,有高低不平的地方,有裂缝很大的地方,不像有些人曾经对他说的“富丽堂皇”;看到了刘彭芝和学生家长在谈心,也看到了人大附中的课堂;听到了人大附中取得的许多中国第一......

  2008年6月,朱永新教授受邀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同志考对人大附中,考察结束后许老用了八个字概括了他对人大附中的评价:感动、钦佩、羡慕、沉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整个教师、职员、工人队伍爱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教育事业为自己全部的感情、思想的寄托,也为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奉献感动。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2001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新想法、新措施,人大附中是全面的创新,真正的与时俱进。既羡慕人大附中的同学们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学习,也羡慕老师们在这样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以刘校长为代表的人大附中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人大附中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朱永新教授在文章结尾写道:“两次来人大附中,明访暗察,挂一漏万,但是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