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刘彭芝缔造了教育传奇
发表日期:2019-04-03 16:24:37 作者来源:谭老师 浏览:198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他们有如擎天巨柱,撑出民国教育的灿烂星空。”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民国教育家,想想陶行知,想想蔡元培,想想张伯苓,想想梅贻琦,想想刘文典,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那是荣耀之光,那是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深刻信仰。”
从刘彭芝身上,记者再次看到了这些教育家的共性;从刘彭芝的脸上,再次看到了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通过与刘彭芝的近距离接触和内心深处情感的互动,记者再次领悟到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对教育的深刻信仰,必然激发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刘彭芝教育思想体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她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办世界名校,其基本发展战略是教育创新,基本办学途径是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把着力点放在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超常教育和创新教育,运用先进技术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
更可贵的是,刘彭芝的教育思想已经转化为人大附中现实的教育活动,转化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刘彭芝以自身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崇高而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起人大附中所有人的教育激情,激活了学校的每个细胞,构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缔造了传奇。
于是,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密云会议”;有了刘彭芝独闯杰佛逊科技高中的果敢和坦荡;有了“在任校长鼓励竞选校长”的创举;有了“学生为校长们讲课”的尝试;有了第一个中学校园中的博士群团队;有了对一个学生的特殊“会诊”;有了15岁女生杨夏男在中国剧院的个人音乐舞蹈专场演出;有了实验班的钱江同学的名字被刻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名人墙上的经典;有了“在这里学生说了算”的现象;有了农民工成才的诸多感动;有了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以满分的成绩荣获金牌的成就;有了“三高”足球队的摘金夺银和交响乐团、国际象棋队、艺术团等在国内国际赛场上的捷报频传;有了上百人在国内外的大赛中荣获创造发明奖的一鸣惊人;有了“7颗星”到“13个特殊贡献者”的奇迹;有了中日青少年之间以绘画和高中几何为课题的新的较量......
刘彭芝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试图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无疑是徒劳的。她能够把很多科学的自然发展规律穿梭在一起,做出各种不同的可能,因而常常会让人惊讶、震撼、起疑、不解,但最后却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结果,然后是惊叹、佩服、心服口服。
也有一些刚开始的反对者,一旦他们真正了解到人大附中的客观实际后,进而成为支持者;当然,也会有一些妒忌者,也许至今还在耿耿于怀。
曾有一名律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人大附中60年: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经典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位律师一直在批评名校现象的存在破坏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其中作为案例他还曾指名批评了人大附中,并在给教育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小组的上书中力陈自己的主张,即取消所有的重点小学、中学,将所有的教育资源至少在区域内平均分配。
第一次,这位律师应邀走进他一直持负面意见的人大附中,与刘彭芝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畅述己见,尽管当天并没有达成共识,但他们之间却形成了彼此的尊重。随后对此的电话交流并没有使律师放弃对人大附中社会责任的质疑。
2010年8月7日,在人大附中60年庆典“向祖国汇报——人大附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汇报会的观礼台上,一个又一个精彩汇报,使这位律师领略着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同时,他明显感觉到人大附中已经早于其他名校完成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但他仍在寻找着。
当他看到人大附中的老师在西部贫穷山区的农民家中走访,看到孩子临别时对母亲的承诺,律师的眼睛模糊了;当他看到人大附中从对口支援的不发达地区的中学吸收的“留学生”孩子齐刷刷地站立在面前,向全体嘉宾汇报自己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援教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时,律师的眼睛模糊了;看到普通体力劳动者如何在人大附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三十多个农民工以那根作为劳动工具象征的竹竿创意着一个个富有内涵的画面时,律师的眼睛模糊了......
“对人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格和发展需求的尊重,构成了人大附中以人文关怀为特质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这位律师对人大附中之所以成为名校中的名校的新的解读。
其实,熟悉刘彭芝的人,或者经常接触刘彭芝的人,会时时处于惊叹之中,进而由惊叹而折服,由折服而钦佩,她的真诚、眼光、境界、理念、能力、素养和人格,常常使人动容,细细品味,更能从中去悟出深奥的人生哲理和生命禅机。
在刘彭芝的人生词典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是“境界”、“理想”、“奉献”、“创新”、“卓越”、“祖国”、“人类”等,她关心最多的、谈论最多的是大德、大爱、大智、大道、大美,这与她的“人生为一大事来”相得益彰,使得这位理想主义者在每天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烦恼、件件琐事的同时,依然能够奋力拼搏于现实,执着求索于理想,实现了创新与积累的完美结合。
刘彭芝很累,一方面因为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使她永远不能停步,她的思想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中有新的创意要实现,同时,先行一步必然会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她的有些感受和无奈甚至很难用语言描绘;另一方面,她还要为学校的事情殚精竭虑,每天晚上两三个小时的睡眠之后,萦绕在她脑海中的是学校和教育,有时突然的创意和灵感,半夜1点钟给副校长们发短信安排工作已经毫不稀奇,副校长们似乎也习惯了她的“骚扰”。
人大附中6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由一所工农干部速成学校转变为一所普通中学;再由一所普通中学上升为北京市重点中学;最后由一所北京市重点中学发展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学。
那么,什么是人大附中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什么是人大附中经验中能管长远的东西?刘彭芝认为起码有这样几条:一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是确立爱和尊重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三是确立教师在教育事业的主体地位;四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五是永远争当一流。只要坚持这几条,一张蓝图干到底,人大附中就一定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走正确的路,就一定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成为一所“百年名校、千年名校”。
在刘彭芝的心中,“我已经没有我了,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化作无数的细胞洒在人大附中的土地上,洒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中,洒向世界各地......”
也许,这就是一个当代着名教育家的胸襟和情怀的真实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