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小学新生年增2万 专家支招幼升小
发表日期:2019-04-03 16:10:45 作者来源:田老师 浏览:59
从今年开始,小学将迎来新一轮入学高峰——未来五年,年均增加新生两万名。到2017年,全市小学新生人数将翻一番。为了敲开名校大门,幼儿园孩子的入学准备也是越来越早。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如何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第壹阶幼小衔接学校校长、原景山学校北校区校长刘春英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晓晔博士为家长们支了几招。
幼小落差大
“衔接”成必须
前年从景山学校北校区退休后,刘春英校长就投入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她认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教育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近年来,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方式上的区别越来越大,两个坡度的落差让很多孩子在适应小学生活时感到困难、吃力,进而影响了学习进度。因此,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不仅是“必需”,更是“必须”。
“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没有担忧和恐惧,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虽然重点小学的资源有限,在考虑取舍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考察,但家长不要掉入‘拼成绩’的陷阱。”刘春英校长说,很多家长不明白,重点小学在考察新生时,更强调学生的整体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2011年,东城区某重点小学的三道测试题分别考察了学生一寸、一拳、一尺的纸笔姿势,观察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给孩子做入学准备,还应该把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
优秀小学生
须闯四道“关”
到底该如何进行学前准备呢?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晓晔博士认为,入学准备是个长期的过程,从进入幼儿园就应着手。具体到入学前一年左右的短期准备,需要为孩子匹配四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帮助他们闯过从幼儿到小学生的四道“关”。
首先是增强孩子的自律意识。小学阶段相比幼儿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多了。但外在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把“外在的要求”转化成孩子“内在的自律”。所以,日常生活中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亲身感受各种规则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其次是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所以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之后,不敢说话,尤其不敢跟上课的老师提要求,比如告诉老师自己要上厕所。所以,锻炼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跟不熟悉的人接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三是培养沟通和交往能力。孩子入学后不适应,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朋友,情绪不高,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如果在学前能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比如礼貌地对待别人,学会怎样加入别人的游戏等,孩子在新学校很快会交到朋友,一旦有朋友了,跟老师熟悉了,适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是让孩子向往小学生活,对小学充满好奇心。这也是最重要的。上面都是治标的方法,而这一点才是“本”。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迅速地适应小学生活,就要让孩子打心眼里充满了对上小学的憧憬。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地去适应。反之,我们平常的一些做法,比如让孩子学拼音、学算术,或者告诫孩子“你不好好学,上学就跟不上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在起反作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入学的焦虑感。而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多是成人造成的。
学前早准备
报班要谨慎
面对众多的幼小衔接机构,应该怎样做出选择呢?刘春英校长建议,家长们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1.教育理念。入学准备目的是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过度强调知识的掌握,忽略孩子自身能力,或是违背成长规律的“突击式”准备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选择侧重孩子特定发展阶段能力培养的教学机构。
2.师资背景。师资是教学品质最重要的保障,孩子的知识学习、习惯培养、能力提升都依赖于教师,因此家长在报班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教师的背景情况。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了孩子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准。因此,家长不仅要认真了解课程设置中,哪些是知识学习,哪些是能力培养,而且要详细咨询该机构的老师,了解他们设置这些课程的原因。
4.经验与口碑。选择机构时,这间机构以往在这个年龄段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真实的案例都将是自己孩子教育中有益的辅助。因此,经验和口碑至关重要。
5.校区环境。好的环境是孩子达成学习成果的保障。对于5、6岁的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需要仔细设计。比如从安全角度看,校区是否封闭管理,校区内外是否有影响学生安全的障碍物,学生使用的桌椅是否是圆角的?从保护孩子视力角度来说,教室的黑板是否逆光,教室灯光的流明是否符合视力保护标准?另外,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一些幼小衔接学校把体育课设置成为常规课,当然这对校区的面积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价格。目前,由于师资配置、课程内容、教学成本不同,京城学前准备培训机构的学费标准也有较大差异,每月从1500元到5000元都有。价格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指标。建议家长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
- 上一篇:走出当前幼儿教育的误区
- 下一篇:儿童成长,标准不能压倒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