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加盟机构_幼儿托育中心_儿童感觉统合教育品牌排名-美赞童

400-1133-523

北京中小学课表9月“大变脸”!

发表日期:2019-04-03 15:59:25 作者来源:田老师 浏览:54

小长假一结束,新学年立马就来了。9月7日,北京百万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年,估计这很可能是“史上最晚”的开学时间啦。

进入9月,细心的学生家长会发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表正在悄悄地“变脸”,而且有些学校变化的幅度可真不小。随着《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今年7月31日起正式施行,包括各学科的课程、课堂、课时以及课外作业,家长和孩子们将迎来不一样的新体验。

变化一:

长短课、大小课来了

新学年,本市中小学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学时实行总量控制,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近年来,包括清华附小、芳草地国际学校、朝阳实验小学、首师大附小、京源学校等北京多所中小学试点打破一节课45分钟的惯例,开展了“长短课”探索。将每节课45分钟的标准课时缩短或延长,长则八九十分钟,短则三十分钟,甚至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形成了“长短课结合”的课时设置模式。

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都会参与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一节课10分钟或两个小时、几个人或上百人,都可能成为常态呵。

变化二:

九年级要上历史和生物课了

以后,备受关注的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将纳入中小学整体课程计划,包括部分年级还将增设新的学科。

新的课程计划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九年级新增历史和生物学科,同时也是配合未来中考改革的一种考虑。

变化三:

小学低年级没有课外作业了

“减负”——这个经典教育主题未来将赋予新的涵义,新课程计划关注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生的作业形式及总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按照规定,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应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专家分析,“一周一次”的作业显示出一个新导向:对学生知识的检测将从“检查知识点”向“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转变。以往每天一次的作业主要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而一周一次的作业,往往围绕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布置,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一段时间所学的所有知识,甚至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正好是目前中高考改革的方向所在。

变化四:

七八年级科学实践计入中考成绩了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是本次课程计划修订的重点之一。

新的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共计453学时。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要求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在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校安排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至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做好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变化五:

低年级语数外课时“缩水”了

#p#分页标题#e#

在这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变化六:

老师空间更大了,要求也更高了

部分校长坦言,新的课程计划为老师创设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老师,尤其是教师和干部队伍观念的转变。

据了解,此次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时的长短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验等方面给予老师们更宽阔的改革与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在教学方式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计划实施中,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七:

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更多了

相比过去,新的课程计划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规律。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变化八: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更近了

专家介绍,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特别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即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环境,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